清明时节,细雨如丝。我漫步于兰州市华林山烈士陵园,望着碑林间飘摇的柳枝,恍惚间,五年前那场边防战斗的回响穿透岁月的烟尘,与清明时节的雨滴一同敲打着我的脊梁。

这里长眠着一位戍边烈士——陈红军。他的墓碑并不显眼,青灰色的石板上仅刻着寥寥几行字:“1987-2020,陈红军烈士”。当我轻轻拂去碑前新落的柳絮时,一位当地扫墓的老人突然颤巍巍地跪了下来。他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墓碑,就像在抚摸儿子熟睡的脸庞。

“这娃子爱吃甜醅子。”老人从布袋里掏出一碗兰州特有的发酵米酒,乳白的酒浆在雨中泛起涟漪,“去年清明我问他娘,说孩子临走前念叨的,竟是没喝上今年庙会的甜醅子。”

风掠过祁连山的残雪,将老人哽咽的话语卷进苍茫暮色。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共识,悍然越线,陈红军带着官兵冲进“石头雨”“棍棒阵”奋力反击。战友回忆说,他最后的身影是张开双臂挡在最前面,像河西走廊上倔强的左公柳,用躯干为身后的小战士隔开死亡。

陵园管理处的小张告诉我,陈红军牺牲时,大衣口袋里还装着半块烤馕——西北边防线上最常见的干粮。如今这馕块被保存在纪念馆里,玻璃展柜前总有人放下新鲜的柳枝。有个中学生曾在留言簿上写道:“原来英雄也会饿肚子,可他宁愿自己啃冷馕,也要把热饭让给新兵。”

雨势渐急,我注意到墓碑旁放着几枚特别的“祭品”:褪色的军功章、手绘的喀喇昆仑地形图,甚至还有一罐来自广东的凉茶。守陵人说,这些都是天南海北的陌生人捎来的,“有个广州姑娘每年都寄凉茶,说她查资料知道高原官兵最怕上火”。

暮色中,几个戴红领巾的孩子正在碑林间穿行。他们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聆听每座墓碑背后的故事。科技让记忆有了新的载体,但那些轻轻放在墓前的甜醅子、凉茶罐和柳枝,依然延续着中国人最古老的祭奠方式——以人间烟火,慰天上英灵。

离园时,我看见陵园大门两侧新栽的柳树已抽出嫩芽。柳者,留也。这些柔韧的枝条在西北风沙中摇曳,多像那些看似平凡却脊梁不倒的中国人——他们可以是田间老农,可以是边防战士,可以是任何一个在危难时刻突然挺直腰板的普通人。

寒食东风里,折柳寄长思。当我们品尝甜醅子的甘甜时,当我们在清明细雨里阖家团聚时,那些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忠魂,正在柳梢头的露珠里,在大西北的风啸中,永远凝视着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

陈红军,这位卫国戍边英雄,他的故事在清明的细雨中被人们传颂。他用自己的生命守护了祖国的边疆,他的精神如同那坚韧的柳枝,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摇曳。

陈红军,一个平凡的名字,却承载着不平凡的故事。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担当。他的牺牲,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这个清明节,让我们折一枝柳,寄托对英雄的思念;让我们品尝甜醅子,感受英雄的甘甜;让我们在细雨中缅怀,让英雄的精神永远传承。

作者: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