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伐10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三重转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3:06:00

《内蒙古日报》(2025年4月5日1版)。
地处祖国最北端,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春来得晚一些。4月初,莽莽群山中,遮天蔽日的森林还覆盖着积雪,交错纵横的河流还在封冻。
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10.67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功能区与亚马孙热带雨林同被誉为“地球之肺”。它维系着黑龙江、嫩江水系和松嫩平原、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平衡,也支撑着整个东北地区工、农、牧、渔等产业的命脉,是维持生命的粮仓与水源。
这里,曾经万千栋梁出林海,这里,如今护林植绿筑脊梁。回望,2015年3月3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挂斧停锯”,结束了长达63年的伐木历史,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停伐10年,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兴安岭写下壮美绿色诗行,诠释着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担当。

这是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云雾林海风光。(内蒙古森工集团供图)
从伐木工到守林人,续写青山不老的传说
电锯的轰鸣声划破山林的寂静,只十几秒钟,一棵歪斜生长的树便应声倒地。
“这棵树是斜的,影响其他树的生长,必须清除掉。”3月28日,根河森工乌力库玛管护中心上央格气施业区,姜建国正在进行的是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业,将林子里的枯死木、病腐木清除掉,为健康的树留下生长空间。姜建国边说着,不停手里的活计。林子里,前一天伐倒的树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他和工友边作业边吃力地将它们归堆,然后捆绑到一起,再用拖拉机拖到路上。
此时,刚过7点半,林间的晨雾还未完全散去。天气预报零下十几摄氏度,林子里的体感温度更低一些。姜建国和工友蹚在及膝深的积雪中,穿着并不厚,头上却冒着热气。“干活时会不停地出汗,所以衣服穿得比较薄。不能停,停下来会很冷。最冷的时候零下40多摄氏度,阴坡的雪及腰深。”从姜建国的只言片语中,能拼凑出很多信息。
从2024年12月14日进山至今,已经过去100多天。除了过年回家休息几天,姜建国和工友们一直在山里作业,干完一个点儿再转移到下一个点儿。
“再有一两天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业就结束了,林区进入防火戒严期,我们就要进山巡护、组建防扑火队了。”春季防火、5月份顶浆造林、夏秋季防病虫害、冬季森林可持续经营采伐作业,一年四季,周而复始。
今年58岁的姜建国是林二代。从1987年上班至今,38年里,他有28年在砍树。
当得知停伐的消息,他既高兴又沉重。高兴的是,大规模开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野生动物消失,这片承受着不可承受之重的林子是时候该休养生息了。沉重的是,不砍树,咋过活?
身份转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放下斧锯变身“森林卫士”,依然是与林子打交道。“每天进山巡护,看有没有毁坏树木、野生动物受伤、发生森林病虫害等情况。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这片林子。”姜建国说,他已经与林子融为一体,偶尔放几天假,他吃不下睡不香,一回到林子,立刻又“满血复活”。
林子一年四季离不开人,姜建国就一年四季离不开林子。爱人做手术,他在林子里,女儿结婚、生子,他也在林子里。一晃眼就是近40年。
“退休后,我要带着老伴儿去看看天安门,看看大海,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去女儿工作的城市帮忙带外孙。”姜建国憧憬着即将到来的退休生活,也更为珍惜所剩不多与林相伴的日子。
从姜建国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大兴安岭的影子,无论国家建设需要还是生态屏障建设需要,都选择竭尽所能奉献。
从木材生产到生态建设,实现和谐共生的跨越
距离作业点50多公里处,“挂斧停锯”纪念木质台历静静矗立在林间。多年来,姜建国时常会来这里转转。

这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纪念碑。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纪念台历的一边,10年前最后伐倒的那棵树还是原来的样子,而旁边当初与它差不多直径的树,已经粗了一圈。
变化,寂静无声,又震耳欲聋。据统计,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停伐10年间,森林蓄积量从8.03亿立方米增加到10.29亿立方米,增加近三成。野生植物由1848种增加到1937种、野生动物从390种增加到439种。
“以前拉木材溜光的小道,现在天然生长的小树已有一人高,把路都‘封了’。干涸的河流又有了水,过去一度消失的狍子、野兔、熊等野生动物也回来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护山,从伐木工到守林人,姜建国亲历了这片山林的变化,也见证了其从木材生产为主到生态优先的时代跨越。
1952年,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拉开开发建设的序幕。到2015年全面停伐,累计为国家提供了2亿立方米的优质木材和大量林副产品,直接上缴利税200多亿元,有力支援了国家建设。
那时,尽管开发是主业,但林业人深知位于祖国北部的这片森林的重要生态价值。从20世纪60年代起,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就开始了边采边育、采育结合的历程。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实施,林区坚决落实木材产量调减,直到2015年全面停伐,又义无反顾地扛起生态文明建设责任。
从木材生产到生态建设,不一样的选择,一样的忠诚担当。
停伐后第一件事,就是保护好林区的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各类资源。通过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对各类自然资源实行分区管理,核心区严格禁止人为活动,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地的干扰。截至目前,林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总面积195.46万公顷,占生态功能区总面积的18.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林草湿资源保护管理过程中,林区在严守生态红线、保证林缘不后退的基础上,先行先试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通过森林抚育、修复,实现森林可持续生长,提高森林质量,为国家全面推开试点模式总结经验。
当资源管护成为主责主业,成千上万名林业工人分散到林区的各个角落,成为林子的专职守护人。
“我们建立了专职管护队伍,形成了森工公司、林场、管护站三级管护体系,逐级落实管护责任,层层签订森林管护责任书。”内蒙古森工集团资源管理部副部长王伟达说,截至2024年底,林区有效管护林地面积14298.01万亩,管护责任落实率达100%。
通过停伐、管护、抚育、人工造林等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年增长量持续提高,碳汇能力不断增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从生态资源到经济价值,转型发展“借绿生金”
停伐纪念木质台历不远处,是乌力库玛林场517工队旧址。雪地上和展棚里,绞盘机、拖拉机等木材生产工具和工人生活用具,无声地讲述着森林里过去的故事。
10年前那场轰动的停伐仪式就在这里举行。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感受森工文化、旅游观光的打卡地。
“不砍树,咋过活?”2015年全面停伐的焦虑清晰如昨。
“与其焦虑,不如行动。”作为原517工队队长,董永胜带头找出路。将生活区原有帐篷进行升级改造,建成了集餐饮、住宿、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森林生态旅游示范点。多年来,累计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实现产值100多万元,旅游季节职工月均增收3000元。过去为国家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517工队,一举成为根河森工公司转型发展的响亮名片。
从砍树卖木材到种树护林,“挂斧停锯”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需求迫在眉睫,转型势在必行。
绿水青山本身就是巨大的宝库,蕴藏着无穷的价值。内蒙古大兴安岭更是重要的“菜篮子”“果篮子”“花篮子”“药篮子”。
发挥资源优势借绿生金。森工集团以林粮、林果、林蔬、林药、林水、林菌为依托,打造内蒙古优质森林食品聚集区,推出“蒙汉王”“诺敏山”“冷源”“冷极”等知名品牌,开辟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2024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实现林下产品收入6922万元,同比增长19.7%。生态资源真正成为绿色财富。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作为全国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存储的二氧化碳总量稳定在17.2亿吨以上,发展碳汇优势突出。
从2014年开始,森工集团就抓住林业碳汇的风口,在通过森林抚育、植树造林提升碳汇潜力的同时,探索林业碳汇项目试点,积极开发碳汇产品,累计销售碳汇产品超过6000万元,努力蹚出一条森林生态价值实现的新路子。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兴安岭的绿色红利持续释放——林区的美味、林区的美景、林区的文化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丰富的旅游业态、精品的旅游线路、专业化合作运营模式,持续擦亮内蒙古大兴安岭旅游品牌。2024年,森工集团累计接待游客74.46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收入7050万元,同比增长62%,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次创历史新高。
从经历转型阵痛到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用10年时间,走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内蒙古日报
编辑:乔稣予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
相关文章
-
停伐10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三重转变
《内蒙古日报》(2025年4月5日1版)。地处祖国最北端,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春来得晚一些。4月初,莽莽群山中,遮天蔽日的森林还覆盖着积雪,交错纵横的河流还在封冻。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10.67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功能区与亚马孙热带雨林同被誉为“地球之肺”。它维系着黑龙江、嫩
-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大风蓝色预警,局地可达9级以上
中央气象台4月5日06时继续发布大风蓝色预警:预计,4月5日08时至6日08时,新疆北部和东部、甘肃西部、青海中西部、西藏北部、内蒙古西部和东部、河北北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地部分地区有5~6级大风,阵风7~8级、局地可达9级以上;黄海东北部海域、东海东北部海域将有7级、阵风8级的大风。防御指南1
-
筑牢林草防火安全屏障
清明节前后向来是我国森林草原火灾的高发时段。这一时期,农事活动频繁、祭扫用火增多,森林草原资源面临的风险隐患随之增加。今年春季我国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森林草原防灭火形势极为严峻复杂。近日,记者跟随国家森防指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开展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媒体行”活动,深入福建福州、三明、龙岩等地,探寻当地森
-
千佛山风景名胜区:此处暂停运营!
4月3日,济南千佛山风景名胜区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根据年度预防性维护保养计划,千佛山索道将于4月7日、8日进行抱索器移位及支架润滑作业,其间暂停运营,4月9日恢复。请您合理安排行程,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来源:济南千佛山风景名胜区微信公众号编辑:李晓晨
-
“内蒙古青城保”累计最高保障超460万元
记者日前从呼和浩特市医疗保障局获悉,为持续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医疗保障需求,3月31日,呼和浩特市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内蒙古青城保”上线,累计最高保障超460万元。据了解,“内蒙古青城保”由人保财险呼和浩特市分公司、大地财险呼和浩特市分公司、中华财险呼和浩特市分公司、人保健康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