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五大振兴”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南通乡村振兴多项指标全省领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18:23:00

四月的南通,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白蒲镇合兴村的千亩富硒稻田里,新绿的稻穗随风起伏。“白蒲土壤里有机质含量高、富硒。我们因地制宜,利用本地特色,打造农产品的品牌,在互联网上销售。现在回头客也比较多,每年的销量都在逐步增加。”白蒲镇合兴村党总支书记陈永建介绍,合作社生产的“梓韵”牌大米具有“米粒饱满、晶莹刷透、柔软油润、口感特佳”等特性,富含通,锌等除量元素,为江苏米中之作品,2024年,合作社年经营收入434万元,为村集体创收4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增收48万元。
4月17日,南通市召开“乡村全面振兴,书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主题新闻发布会,系统总结了全市乡村振兴成果,据介绍,2024年,南通蝉联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设区市综合排名第一等次,乡村振兴工作持续领跑全省。会前,媒体代表实地走访多家乡村振兴标杆企业,近距离感受南通乡村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

近年来,南通市以“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为核心,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着力构建“4+7+N”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打造优质粮油、规模畜禽、蔬菜园艺、特色水产4个超百亿级产业链,培育25个十亿元以上县域特色产业。202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343.1万吨,连续5年稳定在340万吨以上;建成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3家,数量居全省首位。通过重大项目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全年完成农业农村重大项目148个,总投资124亿元,综合考评位列全省第二。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南通坚持抓重点、亮特色,构建“四主多特”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市打造以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绿色果蔬为引领的四大百亿级市级产业链,培育形成以蚕桑、南美白对虾、四青作物等为支撑的25个十亿级县域特色链。


在江苏海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如东基地,连片的标准化小棚内,南美白对虾苗活蹦乱跳。企业年供应苗种近20亿尾。通过“公司+农户”模式,直接带动300余户养殖户建设标准化小棚万张以上,帮助千余户虾农开展健康养殖,户均增收20%以上。此外,企业与上海海洋大学共建产学研平台,开展“生物絮团养殖”“循环水养殖”等新技术试验推广,每年培训1000人次以上,推动区域养殖模式向集约化、智能化转型,单位亩产效益提升30%,成为南美白对虾行业标杆企业。
“南通积极培育龙头梯队,实施龙头企业‘提质增量’工程和品牌精品培育工程,让龙头‘舞起来’,品牌‘亮起来’。”南通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市委农办主任张军介绍,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8家,其中,国家级13家,省级7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列全省设区市第一。筑牢品牌矩阵,如皋黑塌菜、如东条斑紫菜、如东狼山鸡3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国家精品培育计划,17个农产品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如东县地处黄海之滨,坐拥86公里海岸线、4758平方公里海域和7.1万公顷滩涂,是江苏省海洋渔业大县之一。如东始终践行“海洋强县”战略,通过“捕捞+养殖”双轮驱动,打造出年产值近200亿元的海洋渔业产业集群,形成了“从海洋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体系。

走进如东县南通海达水产食品公司,现代化紫菜加工车间内,生产线上正将紫菜制成薄如蝉翼的成品。作为全国条斑紫菜行业龙头,海达水产年出口额超1500万美元,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我们从育苗到加工全链条把控质量,带动3000户渔民标准化养殖,促进江苏沿海条斑紫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企业负责人介绍,通过“公司+市场+基地+渔民”模式,海达水产辐射养殖面积8万亩,擦亮了如东紫菜的“国际名片”。
此外,南通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抢抓发展机遇,促进产业融合。打造提升农产品加工集中区,2024年8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入驻企业301家,实现营业收入367.85亿元。全市958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21.12 亿元。


如皋市搬经镇的中皋农产品公司车间内,新鲜黑塌菜经过清洗、速冻、包装,即将发往日本、法国等地。这家企业依托“科技小院”研发优势,建成全国首条黑塌菜速冻生产线,年加工能力1.5万吨。“我们以保护价收购农户种植的黑塌菜,带动全镇种植面积1.2万亩,村集体年增收300万元。”企业负责人表示。一颗黑塌菜,从田间到餐桌,串联起农户、合作社与国际市场,成为富民强村的“绿色引擎”。

近年来,如皋市以“千万工程”为引领,聚焦“花木盆景+三黑三白”特色产业,建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75个。龙游湖片区以花木盆景产业为核心,串联钱长村草坪艺术营地、大明社区“花木宜家”等项目,打造“苗荟如意、龙游乡情”乡村振兴示范带。漫步片区,农文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古色古香的农耕文化园与现代化农业基地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产、村、人、文、景”深度融合的和美画卷。
下一步,南通将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强化科技赋能、壮大特色产业,奋力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为全国乡村振兴贡献“南通智慧”。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
相关文章
-
主营地产业务基本停滞,去年净利润暴跌!粤宏远A拟“跨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自救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李薇4月18日晚间,粤宏远A(000573)发布2024年年报,去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9亿元,同比增长38.98%;归母净利润亏损4769.84万元,上年同期盈利6608.57万元,同比大降172%。面对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日前该公司发布公告称拟以现金收购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
-
4.66亿元!河南下达资金支持小麦抗旱和“一喷三防”
民生信阳视频号为应对近期持续干旱对夏粮生产的影响,4月18日,省财政紧急下达资金5000万元,支持各地迅速开展抗旱浇麦、保粮稳产工作。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省财政实施国库现金专项调度,资金已于当天全部下达地方。据了解,省财政年前即提前下达资金3.86亿元,支持各地实施小麦“一喷三防”,促进保大
-
围绕“五大振兴”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南通乡村振兴多项指标全省领先
四月的南通,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白蒲镇合兴村的千亩富硒稻田里,新绿的稻穗随风起伏。“白蒲土壤里有机质含量高、富硒。我们因地制宜,利用本地特色,打造农产品的品牌,在互联网上销售。现在回头客也比较多,每年的销量都在逐步增加。”白蒲镇合兴村党总支书记陈永建介绍,合作社生产的“梓韵”牌大米具有“米粒饱满、
-
孝昌:沃野春耕忙 土地“种”出致富新希望
春回大地,农事渐忙。随着气温不断攀升,孝昌县的农户们纷纷抓住大好时机,运用现代化播种设备,热火朝天地开展春耕育苗工作。在广袤无垠的田野上,一幅充满希望的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走进孝昌县邹岗镇周兴村的种植基地,机械轰鸣声此起彼伏。旋耕机翻起层层沃土,精量播种机紧随其后,一粒粒种子被精准植入田间,现代农业
-
用“乡土实践”解锁育人密码——记云南省大理财校教师杨一戈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在大理职教沃土上,总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的身影,他是课堂里传道授业的“老师”,是学生心中如父如友的“家长”,也是在乡村振兴一线冲锋的“实干者”。从教30载,他将实践与教学深度融合,用乡村振兴的案例反哺教学,更用朴实的理念架起学生成才的桥梁,他就是大理州财贸学校(下称“大理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