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在大理职教沃土上,总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的身影,他是课堂里传道授业的“老师”,是学生心中如父如友的“家长”,也是在乡村振兴一线冲锋的“实干者”。从教30载,他将实践与教学深度融合,用乡村振兴的案例反哺教学,更用朴实的理念架起学生成才的桥梁,他就是大理州财贸学校(下称“大理财校”)教师杨一戈。

在杨一戈看来,在职业教育中,朴实的理念至关重要,其本质是要求教学回归到真实、质朴的状态。1996年进入大理财校后,面对当时计算机教学资源匮乏的困境,他主动承担起一场“硬仗”,牵头建设学校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验室,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搭建办公网络、开发应用程序,再将实践经验融入课堂,形成“做中学、做中教”的独特教学模式。

“技术若脱离实践,便成了无根之木。”杨一戈注重培养学生软硬兼施的综合能力。课堂上,他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甚至通过设置故障引导学生破解难题,学生直呼“杨老师的课像闯关游戏,每解决一个难题都特别有成就感”。

课堂外,他带领学生投身技能竞赛,指导的选手先后斩获云南省残联学生计算机竞赛冠亚军、大理州中职学校首届计算机技能竞赛前两名,他本人也荣获大理州职工技能大赛计算机教育专业“状元”称号。荣誉背后,是他对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坚持:“既要夯实理论,更要让每个孩子找到发光的方向。”

“先做人,再做事。”这是杨一戈时常挂嘴边的话,也是他的育人信条,他奉行“爱心、耐心、关心”的“三心”教育。践行朴实的理念中,杨一戈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年前几名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险些辍学,作为班主任的他对此深感责任重大,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扭转外,还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硬是将几名学生拉回正轨。同事评价他:“不仅是技术专家,更是学生的引路人。”

这种“家长式”的担当,在学生眼里弥足珍贵。对于杨一戈而言,30年来,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教育不仅是传授技能,更是播种希望。”杨一戈说。

2021年5月,年近五旬的杨一戈被派至大理州南涧县文启村担任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在3年半时间里,无论是技术难题还是村民的疑虑,他都以实际行动和真诚态度逐一化解,被评为云南省2021—2023年“优秀驻村工作队员”。

2024年9月,结束驻村工作重返讲台的他黑了一大截,被同事戏称为带上了“乡土气息”。他欣然接受,也把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转化为鲜活教学案例,“让学生少走弯路,就是对职教的最大反哺。”

在教学中,杨一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调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贴近乡村产业实际,提高大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朴实”是杨一戈驻村期间感受最深的词汇,也让他更加坚定,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希望,需要培养更多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新时代职教青年。回校后,他把这份“朴实”融入课堂,用亲身经历激励学生,培育学生的乡土情怀,让他们明白知识的力量不仅在于改变自我,更在于回馈社会。

深耕职教30载,杨一戈先后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计算机学科带头人”。此外,他还被评为大理州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大理州“优秀教师”。但是他总是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每一步都需倾注心血。”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如今,52岁的杨一戈仍钻研新技术,笑称“要和‘00后’学生赛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能点亮屏幕上的代码,也要以务实的举措推动职教向好发展。”(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特约通讯员 普焘)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