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R室闪现郭氏墓石祠的汉石画,沉睡2000年的汉代车马仪仗得以重现;当身着汉服的少年在孝堂书院齐声诵读《孝经》,清朗童声穿越古今与汉代儒风同频共振。随着省级非遗孝堂山庙会的锣鼓声即将回归,长清区孝里街道孝堂山片区正以一场现代与传统交融的蝶变,书写着“让文物会说话、让文化可触摸”的时代答卷。

  古今同地 历史触手可及

  晨雾未散,孝堂山山顶的松柏林间已传来鸟鸣。记者沿着青石台阶拾级而上,一座青灰色石祠映入眼帘。石祠坐落在山顶的一片开阔地上,周围绿树环绕,显得格外宁静。石祠的建筑风格古朴而庄重,整体为单檐悬山顶,用青石砌成,仿照汉代民居建筑的形式而建。正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刻有“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的匾额,这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东汉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走进石祠内部,记者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石祠内部由一根八角石柱分为两间,墙壁和石柱上刻满了精美的画像和题记。这些画像内容丰富,涵盖了汉代的社会生活、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多个方面。

  郭氏墓石祠建于东汉早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也是迄今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画像石祠堂,为研究汉代画像艺术、房屋建筑史及汉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风民俗等提供了珍贵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也面临着设施老旧等问题。去年,长清区启动了孝堂山片区保护提升项目,以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为核心,以数字化展示为手段,以传统文化、民俗风貌为底色,宣传孝堂山历史文化,实现孝堂山片区整体保护提升。

  可以说,孝堂山片区保护提升项目的核心,是一次“解码历史”的数字化生动实践。

  科技赋能 让文物活起来

  展览,以物记事,以事叙史,以史启思。如同一部沉浸式电影,文物是剧中演员,每一件文物都在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

  石祠后的封土堆仍是待解之谜。工作人员透露,墓室虽未发掘,但石祠壁画中频繁出现的“大王车”字样,暗示墓主或为济北王等高阶贵族。“二十四孝中的郭巨是河南人,壁画里的胡人朝贡、百戏争艳场景,显然超出普通孝子规格。”他指向石祠东侧新清理的汉代墓葬群,“或许这里埋藏着整个东汉家族的兴衰密码”。

  在修复文物本体、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运用高精度三维建模与AR复原技术,将郭氏墓石祠画像中模糊的狩猎场景、宴饮礼仪重新赋予鲜活色彩——朱砂红勾勒的冠冕、孔雀蓝点染的衣袂,沉睡千年的汉画像石在这里焕发新生。

  走进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的综合数字化互动体验厅,55英寸OLED透明屏将特制的石祠画像释读画面悬浮在空中,游客仿佛穿越回了2000年前。发光的金边动态勾勒出画像细节,配合语音阐释,科技感十足的三维特效展示,将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中诸多的“中国之最”在游客眼前依次展开。展示中心还沿墙设置了镜面装置,延伸空间并反射数字画面,形成奇幻的石壁画像世界。

  孝堂山景区运营经理曼胜利告诉记者,为了推进数字化展陈建设,长清区投资改造提升了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内设主祠堂、西厢房、东厢房、孝堂书院。其中,孝堂书院内设数字化展示中心,真实再现“孝堂山汉石室”。

  薪火相传 激活文化基因

  自孝堂山片区改造提升项目完成后,孝堂山正以“研学热”掀起传统文化传承的新浪潮。“为了做好孝堂山研学服务,孝里街道提前谋划,做好充分准备,培训了一批年轻干部,成立孝堂山讲解队,争取让每位年轻干部会讲孝堂故事,做当地文化传播者。”曼胜利介绍说。

  借助孝堂山片区改造提升项目的优势,去年,孝堂山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孝堂山庙会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字招牌”的加持,为孝堂山这片千年文化高地注入了强劲动能。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孝堂山由此迈入了规范化发展新阶段,景区依托郭氏墓石祠等核心文物,建成数字化展陈设施,硬核守护文化根脉,研学中心、拓印体验中心等功能室的落地,让游客从“看景观”转向“深体验”。

  而省级非遗孝堂山庙会的认定,则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农历正月十六,“游孝里 赶庙会 逛大集”千年孝堂山庙会暨孝里大集重启仪式举行,从古老的戏曲表演到热闹的民俗游艺,从精美的手工艺品到传统的特色小吃,多样元素应有尽有,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仪式再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盛景。

  如今的孝堂山,文物已不再是沉寂的石头,文化也不再是纸面上的冰冷文字,而是孩子们在AR展陈室内绽放的灿烂笑脸,是庙会上“十大孝子”深情演绎的感人孝道故事,更是研学课堂里少年们精心复刻的汉石画作品……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唐珊珊 摄影:周星权 视频:张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