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初春时节,北蔡镇中心小学校园里涌动着别样的教育激情。杜川嫣校长带领行政团队、教研组长开启校级课堂教学调研专项活动,一场基于“双新”背景,直击课堂的"教育寻真"之旅正式启程。

一场教育初心的"沉浸式"对话

听课教师们在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捕捉情感教育的温度,在数学教师精心设计的思维阶梯里丈量核心素养的深度……这种"原生态"的课堂记录,如同教育诊脉的听诊器,既听见知识拔节的声音,更触摸到教学改革的时代脉搏。

跨学科听课打破了固有的教研壁垒,这种"无边界"的教研生态,催生出"人工智能教研组"、"跨学科主题课程研发组"、“生命力课堂核心组”等创新平台。

青年教师成长的"全景式"舞台

"这节体育课的情境化教学设计,既有体育,又有德育。敢于突破、敢于尝试,利用AI数据的监测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在课后交流中,老师们对赵显翼老师的体育课《心肺训练(红军不怕远征难)》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课堂的设计更应贴近“双新”研究背景,进行因材施教。

阮娇娇老师利用点阵笔上了一堂数智化语文课,小朋友用点阵笔完成语文练习册,书写内容跃然屏幕,新技术赋能下的课堂带来更多新生机。

教育生态发生的"光合作用"

行政会上,杜川嫣校长就本次课堂教学调研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要求:

在“双新”背景下,课堂教学需顺应教育改革方向,聚焦核心素养培育和育人方式转型。

一、核心素养导向,目标精准化。

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替代传统的知识灌输。每节课明确1-2个素养目标,设计问题链或任务群驱动学生深度思考。

二、学生主体性,课堂互动化。

要从“教师讲授”转向“学生探究”,保障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时空。用“预学-共学-延学”模式,增加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辩论等互动形式。教师需退居引导者角色,通过追问、反馈推动思维进阶。

三、情境化与生活化,知识迁移化。

要将知识嵌入真实情境,解决“学用分离”问题。创设社会热点、科技前沿或生活实际问题情境,打破学科壁垒,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网络。

在北蔡镇中心小学的教育叙事里,校级课堂教学调研不是一场疾风骤雨的运动,而是细水长流的深耕。这所浦东新区的百年老校,正以"打开教室门,敞开心灵窗"的胸怀,在课堂革命的浪潮中踏歌而行。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