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湘江边上种茶人,挑担茶叶上北京。”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长沙有全国劳动模范张帅坤、龙卫国、宋小金、周宇、贾志光和全国先进工作者黄斌、伍国强、罗旻等8人喜获表彰。

湖南金井茶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农艺师周宇是8人中唯一来自农业战线的。2017年,他曾作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进京,和其他劳模一起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如今,他又一次作为劳模见到了总书记。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橘洲君走进茶乡金井,寻访周宇的故事。

你每天上下班要花多长时间?对周宇来说,是3个小时。看似不算太多,但结合行程来看十分“惊人”,他住在市中心的清水塘,上班地点却远在长沙县东北角的金井镇,往返超过130公里。

之所以这么辛苦地奔波,都是因为父爱。儿子正在上高三,老父亲和许多家长一样选择陪读。眼下正是备考的最后冲刺阶段,也是茶叶生产的高峰期。周宇就像在挑担,一头是家庭一头是工作,哪头都放不下。他宁愿自己肩上苦点累点,每天辛苦奔波,就连节假日也是如此。

橘洲君见到周宇是在一个周六,谷雨时节,春雨洗过的茶园更显清新,尽管下着雨,金井茶业游客接待中心依旧游人如织。正值中午十二点,司机们还在用午餐,有的游客等不及,刚刚开着小汽车从市区赶来的周宇,这会又开上了茶园的观光车,他亲自载着一车人去茶园转悠,一边转一边侃侃而谈:“前面是三棵树茶园,现在只剩两棵大树,还有一棵在金井天文台那边。看到了吗?就是那棵!”游客们可能还不知道,眼前这位对茶田的一草一木如数家珍的司机,其实是茶厂的总经理,倒是员工们习以为常。

这并不奇怪。金井是周宇的父亲耕耘了一辈子的地方。周宇在这里长大,从小就在茶田嬉戏,对茶叶行业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2001年从长沙大学(今长沙学院)毕业后,他没有从事专业对口的电子信息行业,而是遵从内心,选择回到故乡,接过父亲老茶人的衣钵。

彼时,金井茶厂陷入低谷,在改制浪潮中风雨飘摇,厂房斑驳,设备老化,积压的库存茶叶堆满仓库,甚至沦为江浙茶企的贴牌“代工厂”,产值萎缩至800万元。周宇从制茶工人做起,他一头扎进产线,改进制茶工艺;当车间主任,他建立技术人员培训制度与生产标准化流程;做销售经理,他调整营销方案,出台奖励措施;2005年,周宇被任命为总经理。如今,金井茶厂在他的带领下,2024年产值达4.6亿元。

周宇是谁?大家说,他是脚踏实地、专注执着、扎根基层的茶乡“深耕者”。

橘洲君注意到,周宇的记忆力堪比“薛定谔的猫”。让他分享一些个人生活的精彩故事,一时语塞、想不起来,但提到金井茶厂的光辉历史,那是张口即来、不假思索。“我们是1958年建厂,过去流传着‘浙江有龙井,湖南有金井’。”周宇说,“20世纪80年代我们就注册了商标,那时候商标都是‘某某牌’,我们是‘金井牌’。2024年入选中华老字号。”

周宇非常珍视“金井牌”商标,这是金井茶厂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带领金井茶厂打赢翻身仗的过程中,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我们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是湖南茶行业第一家,名气一下子就上去了,品牌效应特别明显。”

金井茶厂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周宇敏锐的品牌经营意识,也归功于持续积累的科技创新。

在金井茶园,满目的绿色间有一组漂亮的白色建筑。来到门口,橘洲君看到了“刘仲华院士团队创新工作室”“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牌子,但在周宇口中,它有一个更简单通俗的名字——科技民宿小院。这里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的科研团队在金井工作时居住的地方。

原来早在20世纪80年代,金井就是湖南农学院(今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的试验基地,当时还是81级学生的刘仲华也来这里实践过。“还有好几对实习的同学背着老师在茶田谈恋爱,最后修成了正果呢!”周宇笑道,“但我觉得这段历史最宝贵的地方,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茶树品种,这很重要。”比如金井素以绿茶闻名,现在红茶影响力也当仁不让,红茶的创新就来自当年的老品种。

刘仲华院士与金井的缘分仍在继续,院士团队仍在这里开展茶学研究,与金井茶厂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体系,双方合作建设了名优茶技术创新中心。以品种为例,周宇透露,金井保存的茶树品种有160多种,在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今年下半年这一数据有望猛增至300种。

周宇是谁?大家说,他是改革创新、锐意进取、铸就品牌的行业“开拓者”。

橘洲君想起,驱车开始驶入金井镇时,见到了“建设全国茶乡名镇,打造农旅融合重镇,争当乡村振兴标杆”的宣传语。这不仅是金井镇的目标定位,也是周宇为之努力的方向——将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践行“家园共享、产业共链、文化共融、人才共育、富裕共行”。

在农旅融合方面,周宇有很多奇思妙想的金点子。譬如入口处的门面担当不是通常我们见到的标有企业标识的大门,而是游客接待中心。又如前面提到的科技民宿小院,院士团队不会一年365天都住这里,平时房子空着怎么办?打造成民宿,让普通游客沉浸式体验绝美茶乡的同时,也能通过小院展示的院士故事感受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最近金井的“大手笔之作”——3月23日正式对外开放的“茶观天象”金井天文台,也出自周宇的创意。

在茶园里建天文台,周宇是怎么想的?他还真有一套严密论证。“传统茶园旅游,上半年是旺季,比如清明、谷雨的采茶季。”如周宇所言,橘洲君确实见到了很多穿着长袍、戴着斗笠的阿姨们在茶园打卡合影。“但下半年呢?我们需要新的旅游体验来对冲淡季的影响。刚好,下半年是观星的旺季。我们金井又远离大城市的光污染区,非常适合观星。另外天文观测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长沙又因长沙星得名,有历史文化传统。”

于是,便有了这座天文台。周宇介绍,在中南地区对外开放的光学望远镜中,这是口径最大的一台,最远可以观测到86亿光年外的星光。天文台还邀请到湖南省天文协会的科普老师驻场,为大家讲解何为“天上一颗长沙星”。不仅是观测长沙星,家有考生的周宇还设身处地,力推“来金井看文曲星”。

这么好的天文台,当然不能吃“独食”。周宇告诉橘洲君:“天文台是解决片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一大新招。项目采用集中统一产业发展模式,由金龙村、沙田村等七个村(社区)成立的湖南省金七兴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我们共同出资运营。”也就是说,原本只在一个村地盘上的天文台,现在七个村(社区)都能得益。

正如天文台的案例,金井茶厂的发展为当地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更多村民参与到茶产业发展中并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每年为金龙村等十多个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以上,发展订单茶园10万亩,带动5万农户增收致富。

周宇是谁?大家说,他是心系社会、勇于担当、践行共同富裕的“筑梦者”。

他用一片茶叶撬动一方产业,以一杯清茗传递千年文化,借一座天文台架起星空与土地的对话。周宇是谁?是扎根茶乡的“深耕者”,是行业浪潮中的 “开拓者”,更是乡村振兴的“筑梦者”。那金井茶园里,盛满的何止是春芽,更是托起茶农的期盼、科技的星火以及山水与远方。

那么,这个“五一”假期,你是否也想走进金井,感受茶园风光,探寻周宇与金井茶业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假期计划,或聊聊你心中的“劳模”故事吧!

记者/尹玮

编辑/刘丹 校读/欧艳

初审/彭培成 终审/沐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