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AI浪潮,南通板鹞风筝“飞”起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9:31:00

扬子晚报网讯(记者 朱亚运)近日,国家级非遗项目——南通板鹞风筝虚拟代言人“非非”,首次以灵动活泼的AI形象亮相,向年轻人讲述这项千年技艺的“科技焕新”。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标志着南通非遗传承实践开始尝试接轨“元宇宙+”,更展现了优秀地方文化如何借助AI技术打破代际壁垒,实现活态传承的新路径。
据了解,“非非”由南通市文化馆、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南通风筝博物馆联合创意、设计、制作。南通板鹞风筝历史悠久,它不仅具有传统的放飞功能,更融合了观赏价值与音乐功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瑰宝。板鹞上装有哨口,在风力吹动下能产生美妙的声音,是名副其实“会唱歌的风筝”。

然而,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娱乐方式的冲击下,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面临着传承困境。年轻一代对这项古老技艺的兴趣逐渐减弱,传承群体青黄不接,急需寻找新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南通板鹞风筝虚拟代言人“非非”的诞生,正是AI与非遗融合的大胆尝试。“非非”以国风形象为设计灵感,借助AI技术,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介绍南通板鹞风筝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等知识,让更多年轻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和了解这一非遗项目。
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包含扎、绘、糊、雕等数十道工序,其核心技艺哨口雕刻更需要数十年经验才能精通,而传统的口传心授模式正面临传承断层的风险,许多非遗项目都面临相似的困境。
为此,南通以板鹞风筝制作技艺为试点,开展非遗数字化存档工作。对制作工艺、哨口结构、经典纹样、色彩组合等进行逐道采集,建立动态数据库。此后,还将探索利用AI的数据处理能力,对海量的南通板鹞风筝相关资料,如历史档案、制作工艺视频、风筝图案等进行分类、归档与存储。

通过非遗数字化,众多非遗技艺的物理参数、文化符号将被转化为可反复使用的数字资源,青年传承人群也可以借助相关资料反复练习基础技法,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破解“学艺周期长”的难题。
在扎实推进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工作的同时,南通也在不断探索更年轻化的传承传播途径。据了解,板鹞风筝在2024年就尝试与游戏深度融合,引入南通风筝元素,不仅丰富游戏视觉效果,为游戏增加了更多民族文化元素和可玩性,也向玩家们展示了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的南通风筝文化魅力。
线下活动打造了南通风筝文化课堂、风筝制作实践等玩法,邀请手游玩家、主播、coser等共同参与风筝制作放飞体验环节,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守护传承非遗的浪潮中,线上线下联动,放大南通非遗保护的文化势能。
校对 盛媛媛
相关文章
-
本月底亮相!K11 ECOAST海滨文化艺术区激活Z世代滨海文化新生态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曹欣近日,备受瞩目的新世界与招商蛇口携手打造的城市级标杆项目——K11 ECOAST海滨文化艺术区定于4月28日正式亮相。K11 ECOAST海滨文化艺术区启幕海报该项目由K11品牌创始人郑志刚博士主导,历时七年精心筹建,是其在文商结合领域的又一力作。启幕后,K11 ECO
-
社会学视角看数字文化世界新风貌
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石,互联网引发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变革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是此前任何技术发明都难以比拟的。《数字文化:公共空间、平台与算法》一书系统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和万维网普及以来人类经历的技术变革中的重要事件,探讨了数字技术的传播引起并加速多个重要的社会转型过程,内容涉及对公共
-
传媒观察 | 党报党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七个着力”的要求,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党报党刊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指明了实践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长期以来,党报党刊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
甘肃省“银龄行动”省级示范项目启动
甘肃省“银龄行动”省级示范项目启动4月13日,由省民政厅、省老龄办主办的“陇上可名 银龄助名”甘肃省“银龄行动”省级示范项目启动仪式在敦煌举行。此次活动旨在促进我省“银龄行动”与地名文化互融互促、提能升级,鼓励广大老年人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贡献银发力量。 启动仪式上,发布了《致全省老年志愿者和
-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本书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两个文明”都要搞好、“两个结合”是最大法宝、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等12个方面,以严谨的思想脉络、开阔的史论视阈、丰富的实践案例、鲜活的话语表达,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研究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