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七个着力”的要求,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党报党刊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指明了实践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长期以来,党报党刊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舆论支持和思想引领,尤其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党报党刊坚持以政治担当引领文化传播方向,始终将文化传播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定位。另一方面,党报党刊坚持通过传播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深入报道非遗保护、文博成果,展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以“家国情怀”“天下大同”等传统智慧凝聚民族精神,有力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为社会发展注入精神动力。目前,党报党刊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技术应用滞后、创新动能不足、跨部门融合力度不大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党报党刊更好发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使命。

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激荡的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时代新形势下,党报党刊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例如,中国日报文化频道与中国日报网联合推出非遗文化系列双语短片,向世界展示了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包括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雕版印刷、丝绸技艺等,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河南日报推出“主根主脉看河南·行走大遗址”系列融媒报道,以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时间演进为线索,深入探访贾湖遗址、仰韶村遗址等20个具有全国和世界影响力的遗址,让受众通过报道得以触摸历史、感知文明、滋养精神、读懂中国。党报党刊通过政治引领、内容创新、技术赋能和全球视野,不仅守护了中华文化根脉,更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坚实的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0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报党刊义不容辞的责任

党报党刊作为党的重要宣传阵地,肩负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与使命。应进一步增强坚持“两个结合”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自觉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义不容辞的责任,坚持以文化人,创新传播话语、形式、途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传统艺术表达形式,通过大屏小屏传播、线上线下互动、周边开发等多元方式,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党报党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阵地。党报党刊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同行者、见证者和书写者,其不仅要报道新闻、传递信息,更要做好价值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蕴含着深厚的道德和伦理规范,融入了诚信、和谐、孝道等社会伦理。党报党刊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实践,形成社会共识。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不断交织、碰撞,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思想也在不断传播。党报党刊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引导社会风尚、抵制文化侵蚀的重要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哲学智慧、伦理观念和文化精神,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深厚的精神滋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党报党刊发挥好阵地作用,抵御不良文化和错误思想的侵蚀,帮助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党报党刊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党报党刊肩负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使命担当,是凝聚人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武器。党报党刊通过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有效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更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党报党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普及的重要载体。党报党刊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尤其在广大民众中具有广泛的读者基础。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党报能够利用其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通过深度的报道和丰富的文化内容,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进而推动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文明进步。

作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之一,党报党刊不仅要报道传统文化的历史成就,还要让现代社会对这些成就进行正确的解读和应用,其传递的文化内容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思想潮流和文化氛围。因此,要发挥好主流媒体在文化教育中的先行者作用,尤其在知识普及、思想宣传等方面,要切实用好这一信息平台载体,促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社会、强基固本。

03 从书画艺术传播看党报党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挑战与实践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包罗万象,是一座无价的宝藏,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优秀内容。其中,传统书画艺术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中国艺术的典型代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绵久文脉和审美追求。然而,在传播这一艺术形式的过程中,党报党刊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中国书画市场的混乱与水平良莠不齐。在当前中国书画市场上,依然存在结构性困境。特别是在近现代书画大家作品价格飙升的背景下,一些不具备真正艺术价值的作品通过炒作、造假等手段进入市场,甚至有造假产业化的趋势,形成在资本操控下的价格泡沫化和“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其中,齐白石作为近代书画大家,其作品深受追捧,价格不菲,也正因如此成了造假者的主要目标。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仿作赝品,不仅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更是导致具有文化价值的真作在拍卖市场反而不及包装精美的商业行画受追捧。赝品大行其道背后的原因并不仅仅是难辨真假,更多的是利益驱使,整体艺术品市场的评价标准模糊,让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书画作品处于被忽视的境地,难以融入现代生活,阻碍了书画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

书画作品缺乏权威的评价体系。目前,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评定往往依赖于一些民间的评选机构或商业机构,缺乏系统、科学和广泛认可的艺术评价标准,呈现“割据”局面。一些评价机构偏重资历效应,拍卖行依赖资本背书,自媒体平台追逐流量效应⋯⋯这些因素使得价值评判标准分散失准。有些二级市场的定价权被少数拍卖行垄断,不同专家对同一作品的估计差异巨大,暴露出定价机制的随意性,这使得一些作品虽具较高的艺术价值,但因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而未能得到应有的推广和认可,更是加重了书画商品化的恶性循环。

受众群体缺乏相应的参与渠道。当前,书画文化传播的渠道正处于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全面、从线性走向立体的阶段。以往书画艺术的传播方式,往往是单向的,缺乏与大众交流互动的机会,传播模式的发展逐渐滞后。很多民众对当代书法大家的作品缺乏理解和认识。书画创作和民众的审美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地博物馆、高校博物馆等机构充分利用AR技术、抖音等新兴宣传手段,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如今,博物馆已经成为旅游的热门场所,体现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对历史知识的渴求,这些都验证了双向互动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整体来看,传统书画市场的数字化转型依然迟缓,传播方式也局限于开设在线创作课程、讲座活动等渠道,还需不断完善。这些因素给党报党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制约与挑战。

石家庄日报社传承书画艺术的实践探索。为更好弘扬中华传统书画艺术,2024年10月,石家庄日报社在全省率先开创了党媒主动办展的先河,举办了“揽尽秋意写繁华——刘师爽、潘学聪书画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爱好者、评论家等专业人士近500人参加,普通参观者超过万人。展览由报社全程承办,通过精心挑选的167幅艺术精品呈现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精神和审美理念,展现高度的艺术情怀、家国情怀和人民情怀。为扩大展览的影响,报社通过开展线上书画展览、互动评论、在线讲座等形式,吸引广大市民更深入地了解和参与书画艺术的欣赏与创作。

此次展览不仅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无门槛”的参与渠道,提供具身化的审美体验,更是党报党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有益探索。报社突破了传统媒体作为“报道者”的单一角色身份,转型为文化价值的“枢纽”“构建者”,既避免了艺术品的商业化炒作,又助推形成良性消费市场,进一步深化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创新实践。同时,报社还通过与教育机构、各类文化机构的联动,打造全年龄段群体均可参与的美育工程,不断提升市民对中国书画的认知度与参与度。报社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文化精品报道,如《感受非遗之美》系列报道、《带你看国宝》专栏,并以文化品牌的形式通过新媒体技术,以精美的短视频,用优秀的文化报道滋养市民的精神世界,以其自身独具的权威性,转化为文化传播的文化公信力,助推构建可持续的文化发展生态,搭建起文化交流传播的桥梁。

04 党报党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报党刊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纲”,以技术创新为“器”,以精品内容为“魂”,形成“思想引领—技术驱动—内容深耕”的闭环路径,通过系统性策略,既守护文化根脉,又激活传统基因的现代生命力,突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想引领,强化创新思维及融合理念,重构多元传播生态,最终实现“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动起来、让精神传下去”的目标,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锚定文化传播的思想坐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党报党刊须将“两个结合”作为核心方法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深刻领悟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新观点及新论断。党报党刊要通过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发掘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与民族复兴时代主题相契合的文化主题,在宣传报道过程中要突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以及历史的纵深价值,不断激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强化创新思维及融合理念,重构多元传播生态。在全媒体传播新格局中激活中华文化宝藏密码,既需要主流媒体坚守文化立场、历史思维、学术涵养,也需要载体、视角、元素、方式等多维创新。一是强化国际叙事,构建话语体系。石家庄日报社策划了《留学“石”光》这一专题,以外国留学生的视角,将石家庄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带给广大受众,打造融通中外的叙事框架。二是技术赋能沉浸式体验,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石家庄日报社高度重视视频化、交互式传播,对刘师爽、潘学聪书画展上进行了融合“报、网、端、微”的多渠道传播,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各种形态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文化传播,既增强了传播效果,又让广大受众在参观、传播过程中得到传统书画艺术的熏陶。党报党刊只有通过创新思维与多元生态重构,才能实现三重跃升:技术赋能让文物“活起来”,实现从“文化保存”到“价值激活”的跃升;全媒体矩阵打破传播壁垒,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多维对话”的跃升;通过分众化国际传播增强话语权,实现从“本土叙事”到“全球认同”的跃升。创新思维及融合理念,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生命力,更为党报党刊报道“出圈”提供了实践范本,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深刻内涵。

强化精品意识,提升传播能级,打造文化传播标杆。党报党刊既要宣传好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反映好时代新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IP和现代文明“珠联璧合”;既要重视“看得见”的文化展览持续落地,也要重视“看不见”的文化氛围传播造势,提升文化传播能级,吸引更多人了解、传承传统文化。为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报党刊要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打造品牌项目,方能成为文化传播领域的标杆。一是深耕内容深度,避免同质化竞争,聚焦差异化选题,凸显党媒报道独特性。二是重点打造“现象级”文化IP。党报党刊可依托重大节庆、非遗项目孵化IP矩阵。例如,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草原云客户端携手黑龙江日报、潮新闻、天眼新闻等推出特别报道《跟着总书记赏非遗——隽永千年的顶级浪漫》,跟随总书记考察调研的非遗足迹,一同打开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三是强化人才与机制保障,提升传播能级。主流媒体需培养“全媒型”复合人才队伍,整合理论学者、技术专家和传播策划人才,通过跨界协作提升内容专业度。同时,需完善考核机制,将文化传播效能纳入党刊绩效评价体系,激励精品创作。通过以上创新性实践路径的践行,党报党刊可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及时破解传播困境,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作者范文龙系石家庄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石家庄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

来源 《传媒》

编辑 冯路玉

二审 曾敏

三审 陈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