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蒙自市草坝镇,薄雾未散,蓝莓基地的智能大棚早已灯火通明。采果工周长英头戴头灯,指尖在挂满白霜的蓝莓枝桠间翻飞。“这串果大,糖度肯定高!”她利落地剪下一簇深紫色的蓝莓浆果,果粉在晨光中泛起微蓝。



这些“蓝精灵”将在48小时内搭乘冷链车,出现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水果批发市场,每盒标价68元,是进口蓝莓价格的两倍。




这样的场景,在红河州已不鲜见。作为全国冬季蓝莓核心产区,这里正上演一场甜蜜的产业升级。


红河州委副书记、州委宣传部部长应亥宗在蓝莓大会上向全球客商宣告:“2024年,红河蓝莓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产量占全省60%,我们要用科技让这颗‘生态果’变成‘致富果’,再飞向世界。”



从“靠天吃饭”到“数字种植”


在蒙自云科创现代农业基地的控制中心,大屏上跳动着温湿度、光照等数据。董事长赵崇军轻点屏幕,展示“622”联农带农模式:“农户出地出力,企业出技术市场,收入六四分。去年带动121户新增种植,户均增收10万元。”90后农场主许泽便是受益者之一。三年前,他将4.5亩土地流转给公司,如今扩种至22亩,产季分红超百万元。“以前种玉米年收入不到2万元,现在每天看着蓝莓涨价,心里踏实!”


在弥勒市悟创基地,采摘工李秀英的塑料筐里堆满果实。“每天赚150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基地负责人闵宏伟介绍,180亩蓝莓园平时仅需5人管理,采摘季吸纳150名村民务工,人均日薪达200元。



科技赋能全链条


在佳沃集团的数字化分选车间,AI摄像头正扫描蓝莓表面。“这颗果粉覆盖率不足,降级!”总经理姜惠铁展示着数智化系统说:“从种植到销售,每个环节都有数据支撑。我们预测到今年春节寒潮,提前三天启动大棚保温,亩产保住1.8吨。”冷链车旁,顺丰快递员将贴有溯源码的蓝莓装箱。这些蓝莓48小时直达国内外市场,每颗都能查到是谁摘的。




品牌出海与乡村振兴


蒙自海关监管科科长陈锐指着出口报关单说:“2024年监管出口蓝莓1425吨,占全国的50%。”云南丰吉农业的蓝莓正通过“空中走廊”抵达马来西亚,董事长王瑞信心满满地说:“品质对标欧盟,价格贵30%还供不应求。”



开远市的百业丰基地,新品种N7蓝莓日产量达70吨。“我们和农户签‘兜底协议’,亩均纯收入4万元。”负责人林金荣说,而93岁的褚橙创始人马静芬现身蓝莓大会,宣布在弥勒新种600亩。



夕阳下的草坝镇,蓝莓大棚泛着银光。许泽望着刚开走的冷链车,手机弹出到账通知:“今天卖了8万元!”他转身钻进技术培训班,黑板上写着:“数字化种植十讲”。这颗曾深藏山间的野果,正通过科技、品牌与联农机制,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客户端

编辑:肖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