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女童已“打鸟”4年,观鸟大赛能人真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0 17:31:00
“女儿花花今年8岁,可已有4年的鸟龄了,我也是受了她影响才爱上拍鸟的!”4月20日一早6点,南京中山植物园北园,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邂逅了一对母女“打鸟者(指用长焦镜头拍鸟的摄影爱好者)”,她们是参加“震旦杯”南京市观鸟大赛选手,也是同天最早来到这里的“早鸟”。

早起的“打鸟者”真不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范晓林 摄

听声辨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范晓林 摄
“4岁的时候,女儿花花就喜欢观察小虫子,后来发现鸟儿爱吃虫子,逐渐地就留心观察起鸟类,受了她的影响,我也爱上了观鸟拍鸟。迄今我俩已有4年多鸟龄了。”妈妈秋风告诉记者。据介绍,坚持数年拍鸟观鸟,花花手里的相机从卡片机升级到了佳能专业相机,并配置了100-400毫米镜头,经常接触大自然,女儿思维敏捷,作文成绩很好,去年参加上海市举办的一次诗歌大赛,选送的3篇鸟类题材的诗歌作品均获了奖。

喜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范晓林 摄
记者从观鸟大赛承办者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获悉,作为江苏省暨南京市爱鸟周系列活动“震旦杯”南京市观鸟大赛于4月19日中午12点开赛,至4月20日中午12点截止,赛时24小时。参与者在红山森林动物园、中山植物园、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紫金山、绿水湾、龙袍、石臼湖(南京段)等观鸟点开展鸟类集中观测活动,统计了解本地鸟动态情况。4月20日下午,观鸟大赛参赛代表及专家评委进行现场答辩,角逐奖项。

红嘴蓝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范晓林 摄
“拍鸟必备的硬件神器通常是400至600毫米的长焦镜头、望远镜以及下载了可听声辨鸟的“懂鸟”APP的手机,但最主要的还是会走偏僻蹊径、去鸟鸣山更幽的所在寻找机会。”这是一位有着9年拍鸟经验的参赛选手分享的经验。在凌晨6:30的中山植物园蔷薇园,记者静静站了半小时,果然看见四五拨鸟飞过,用相机高速连拍功能拍了十几张照片,拍到了红嘴蓝鹊、黑领噪鹛、白头鹎、喜鹊、斑鸠等品种的鸟。

黑领噪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范晓林 摄
据介绍,今年是观鸟大赛持续举办的第9年,此次大赛迎来135名参赛者,组成29支参赛队伍,每队3-5人。参赛者们平均“鸟龄”2年,最低“鸟龄”半年,最高13年,最多观测过900多个鸟种。在29支参赛队里,有10支队伍都是由大学生、小学生团体组成。奥思小队、凤鸣芳菲队、金陵稚翼队是三支小学生队。“凤鸣芳菲”队里的4名小学生年纪8—10岁,这些少儿参赛队员虽然年纪很小,但是“鸟龄”从1年到4年不等,队长“花花”是位四年级的学生,观鸟4年已经认识了300多种鸟。此外,还有7支队伍是高校大学生组成,他们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南京院校,观鸟的风也是吹进了大学校园。新人面孔越来越多,观鸟爱好者年龄越来越小,意味着观鸟风潮正在年轻人中席卷。

飞舞的精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范晓林 摄
据介绍,江苏跨江滨海,水网密布,湖泊众多,鸟类资源十分丰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全省天然分布有鸟类482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共有 123 种。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溧水石臼湖省级湿地公园等被列入江苏省观鸟地名录的生态保护区,这些区域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系统,为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物种提供了栖息场所,是观测迁徙鸟类与留鸟的理想选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范晓林 文/摄影视频
校对 盛媛媛
相关文章
-
8岁女童已“打鸟”4年,观鸟大赛能人真多
“女儿花花今年8岁,可已有4年的鸟龄了,我也是受了她影响才爱上拍鸟的!”4月20日一早6点,南京中山植物园北园,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邂逅了一对母女“打鸟者(指用长焦镜头拍鸟的摄影爱好者)”,她们是参加“震旦杯”南京市观鸟大赛选手,也是同天最早来到这里的“早鸟”。早起的“打鸟者”真不少 扬子晚报/紫
-
三河市一地已解除“三色禁令”,牌匾换回费用政府承担
顶端新闻记者 李刘洋近期,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一事引发关注。廊坊市联合调查组4月15日发布情况通报: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并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顶端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三河市泃阳镇已解除“三色禁令”,牌匾换回费用由政府承担。4月17日晚
-
聚焦广交会|“南京优品线上专区”发布,“数字航道”助力触网全球商机
来源:【紫金山新闻】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中国外贸正以创新姿态开辟“出海新航道”。4月16日,在广交会南京专场经贸对接活动现场,南京市商务局携手中国制造网(以下简称“MIC国际站”)发布“南京优品线上专区”,为外贸企业出海搭建了一条“数字桥梁”。“南京优品线上专区”聚焦制造加工机械、工业设备
-
组图 | 德江:天麻种植有“新”技
近年来,德江县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打造天麻产业“一心三园四带”,加大科技投入、人员培训和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完善种植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图为4月11日,在德江县沙溪乡天麻产业园区内,农户大力推广“掘土栽培”的天麻种植新方式,通过换土栽培,可以提质增产、降本增效。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繁星|故乡
文/肖勤思念的梦把我一次又一次带回故乡。五月,我站在风里,河岸高坡上的土屋,门前的石磨,早已没有踪迹。我找不到那条通往河边弯弯曲曲的小径,那路边疯长的野草和小花,飞舞的蝴蝶和蜜蜂。河水慢慢地流淌着,没有了以往的清澈和小鱼小虾。曾经的,像一轮初月美丽的石拱桥哪里去了?仿佛听见桥上乡亲们推着的独轮车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