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绮思(大理大学)

近日,湖南岳阳一月入三四千的物流园搬运工贺小清,被子女发现竟瞒着家人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购买了29份泰康人寿的数种类型保险,总保费达到454万元,29份保单目前划扣金额达到129万余元,而业务员在得知他在2023年已无力支付保费时,还让他以购买的保单进行保单贷款,继续购买泰康人寿的保险。(4月3日 荔枝新闻)

这一新闻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多数网友指责保险销售“吸血”“无底线”,认为部分业务员将老年人视为“易骗群体”,利用信息差实施营销欺诈。从贺小清的讲述来看,他最初是被业务员告知买保险比存银行利息高,在业务员的不断推销下,逐渐陷入了这场“保险漩涡”。隔三岔五的电话、“新产品”的诱惑,让贺小清这样的对保险知识知之甚少的普通人失去了判断力。

购买保险本应是为了做好财务规划、转移风险和提供经济保障,在此次事件中却完全本末倒置,用贷款的钱来购置保险,而且业务员几乎是用引诱的方式来诱导消费者购置大额保险。

贺小清的家属在查看保单时发现,贺小清作为月入三四千的搬运工,在保单上的身份却被写成了“某部门负责人”“商业负责人”等。这样的身份转变,无疑是业务员为了让贺小清能够顺利通过保险公司审核而采取的违规操作。保险公司在承保的过程中,是有义务严格审核投保人的身份、收入等信息的,是应该对其是否具备相应的缴费能力进行评估的,但在这起事件中,贺小清却被以虚假的身份成功购买了超出本人经济能力数十倍的保险,这显然揭露了保险公司审核机制存在严重漏洞。

这样的本末倒置,除了业务员和保险公司的诱导和失职以外,还应该关注的是贺小清本人,贺小清作为一个文化程度并不高且年岁已高的老年人,在许多销售和业务员的眼中属于是“易骗群体”。老年人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面对“专业”人员时,很容易被引诱、被蒙骗。在面对家属质疑之后,工作人员以电话回访、双录视频等环节中有投保人同意的记录为由,试图撇清责任。但这样形式上的流程,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落到实处,是否存在引诱行为,是否真正保障了消费者权益还未可知。

这起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类似的保险销售乱象屡见不鲜。从夸大保险收益、隐瞒保险条款细节,到诱导消费者购买超出经济能力的保险产品,这些乱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严重影响了整个保险行业的声誉。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不应该因为不良销售行为沦为部分家庭的沉重负担,这违背了保险的初衷。

为了杜绝此类乱象的再次发生,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保险销售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惩处违规销售行为。对于保险公司,要强化其审核责任,建立健全更加严格、科学的审核机制,确保投保人信息真实、缴费能力匹配。同时,保险公司自身也应加强对业务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业务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不能只以业绩论英雄,而忽视了消费者的权益和行业口碑。此外,消费者自身也需要提高风险意识和保险知识水平,在购买保险产品时,要多了解、多对比,谨慎做出决策,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风险。尤其子女要多关心、关注家中老人,防止受骗。

这一事件,敲响了保险销售市场规范的警钟。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保险行业回归正轨,真正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保障服务。